巍巍嘉峪關,曾是長城西起點,鎮守絲路、抵御外侮的雄關險隘,在蒼茫戈壁中盡顯錚錚鐵骨。1958年,國家“一五”計劃在此播下工業火種——國務院批復按年產鋼200萬噸規模建設“酒泉鋼鐵廠”,中國第四大鋼鐵基地由此誕生。如今,這座悠悠古城,儼然成為一座戈壁鋼城,是祖國西北的“鋼鐵脊梁”。
2025年7月10日,中國十九冶承建的酒鋼碳鋼薄板廠項目首卷鋼卷成功下線,宣告著國內首條CSP生產線改造項目熱軋B線正式熱試成功。在嘉峪關獵獵風沙中,十九冶人再次以“西部鐵軍”的擔當,助力酒鋼完成從“規模導向”到“品質提升”的戰略蛻變,為西北工業升級再譜新章!
接續前緣 與“鐵山精神”再握手
“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1965年,嘉峪關因酒鋼設市;1971年成為甘肅省轄市,政企協同推動“戈壁鋼城”崛起。
中國十九冶,這支冶金建設的尖兵,自2002年首次踏入嘉峪關這片土地,便與同為三線建設項目的酒鋼結下了情緣。此后,以酒鋼為核心,十九冶相繼承建了碳鋼冷軋、煉鐵、焦爐、煤氣柜等一系列重點工程。
一晃眼,已過二十余載。
談到如今投產的酒鋼碳鋼薄板廠項目,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5年10月,酒鋼200萬噸熱軋薄板廠CSP連鑄連軋生產線正式開工。該生產線作為西馬克全球第一條機械電氣自動化全供貨的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十九冶項目團隊負責整個鑄機的土建、鋼結構、機械設備、電氣系統等工程,這也是十九冶進駐酒鋼市場的標志性工程之一。
那時,十九冶建設者克服技術要求高、工業難度大、物資資源匱乏等困難,以“鐵軍”韌性在茫茫戈壁上創造了A、B兩區熱負荷試車一次成功的記錄,外方專家豎起拇指連贊“good job”,為酒鋼產品結構優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斗轉星移,伴隨著酒鋼集團再轉型再升級步伐加快,運行近二十年的原CSP生產線迎來更新迭代的歷史時刻。2024年4月,酒鋼啟動碳鋼薄板廠建廠以來最大改造——將原有CSP產線與新建連鑄連軋線深度融合,開創全球首例混合軋制工藝,目標產能350萬噸/年,生產高端硅鋼、管線鋼等高附加值產品。同時,十九冶再次肩負起主力建設重任,投身于全球首創熱軋帶鋼聯合軋制建設中來。
搶抓進度 咬定青山不放松
再戰雄關,埋頭苦干,科學實干。
2024年6月13日,各參建單位齊聚酒鋼廠區內,舉行開工儀式,吹響了現場施工的號角。服役近二十年的CSP產線即將迎來它的新生,也將再次牽動每位十九冶建設者的心。
“這是歷史的交接棒,我們必須有序組織、重點突出、高度協同、扎實推進,圓滿完成此次建設任務!”
項目建設之初,擺在項目部面前的便是邊生產邊施工,多個單體建筑同時施工的快節奏挑戰。因工期緊、任務重,中國十九冶工業工程公司依據施工階段技術需求,及時協調電氣、機械、液壓管道等技術專家、專業人員奔赴一線馳援。與此同時,項目管理團隊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成立土建管理組、機電安裝組、公輔組等專業小組,最大化發揮各工種效能,有力保證了酒鋼碳鋼薄板廠項目的后墻不倒。
與工期緊張相比,冬季施工同樣是一項極具挑戰的難題。嘉峪關地處祁連山北麓,冬季漫長嚴寒,多數時間溫度介于零下15度至20度之間。為不耽誤進度,項目團隊制定“先攻外圍,后集中力量干主線”的策略,在項目現場搭設暖棚、實時監測混凝土溫度數據,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嚴格執行冬季“七防”要求。同時,借助BIM技術優化施工流程,建立多專業協同調度機制,降低工期延誤風險。天寒地凍中,工地依然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在確保安全施工的前提下有力保證了項目建設的進度。
2025年3月,隨著項目投產倒計時日益臨近,項目核心難點卷取機設備基礎及層流冷卻系統等施工內容卻因原軋線處于生產狀態而未能正常進場動工。面對這一施工瓶頸,項目團隊果斷決策,決定采取“邊生產邊施工”策略向業主方爭取提前進場施工——這也意味著項目部需要在施工區域狹小、現場未停產的情況下,完成原步進梁設備拆除、部分卷取設備基礎施工、生產鋼卷的吊運等作業內容。
但是,在未停產的狹窄區域實施立體交叉作業,安全如何保證?通過多番溝通論證,項目團隊依據每日施工內容制定規劃行車線路方案,并派遣專人監護看守、設置警示燈、激光筆提醒等安全措施,用實際行動將安全承諾厚植到項目建設過程中。在各方協同配合下,安全、技術、施工三方負責人每晚七點聯合巡檢,現場協調解決交叉作業沖突和安全隱患,此舉也成功為后續設備安裝爭取了近20天關鍵工期,為項目推進按下“快進鍵”。
液壓管道安裝期間,卷取液壓系統管線密集、系統復雜,加之機械設備到場延遲,使得施工條件極其嚴峻。項目團隊在機械設備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努力為現場施工創造作業條件,最大化協調到場設備,實現有限的設備資源“流動”使用。沒有寬裕的時間,項目部黨支部率先垂范,組建黨員突擊隊,帶領全體人員以“白加黑”“5+2”的奮戰模式全力攻堅,僅用19天完成總量41噸、總長3980米的液壓管道安裝,較傳統至少30天工期壓縮37%,創下液壓管道安裝行業紀錄。
挑戰難度 螺螄殼里做道場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酒鋼碳鋼薄板廠項目工期緊、關聯強、難度大,因屬于在線技改工程,項目團隊還需在極其有限的停產窗口期內,完成精軋區域自動化改造、層流冷卻段延長、卷取機移位的復雜拆除與改造。其施工環境之復雜、技術要求之高、組織協調之難,如同“螺螄殼里做道場”,遠超常規新建項目。
“項目工期緊任務重,我們就更要有信心、更要忙而不亂,干出精品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項目管理團隊以“強策劃、嚴監督、重落實”為抓手,優化施工工序,分區并行施工,嚴格質量安全管理,相繼完成新建備件庫及自行車庫、連鑄設備維修間交付、冷軋原料庫、層流冷卻循環水泵房等關鍵區域主體建設,實現“方寸之間做騰挪”。
2025年4月1日,項目建設進程迎來關鍵節點——生產線停機改造。原CSP生產線自2006年起運行至今,原設備安裝圖紙和原始控制點缺失,能供項目部參考的信息少之又少。面對需拆除長達240余米、設備噸位達2200余噸、保護性拆除技術要求高的主軋線設備,項目團隊卻幾乎“無圖可依”。困局面前,有著豐富施工經驗的團隊決定“先拆后拼、精密測繪”。對于設備安裝原始控制點缺失問題,測量員黃建等骨干馳援,采用“激光跟蹤儀”對原精軋機測量,多次校核,重新繪制控制點關鍵數據。為便于后期設備回裝,項目團隊將拆除設備逐一編號并拆前拍照留證,為后續精準回裝奠定基礎。歷時10天晝夜奮戰,原有主軋跨設備及配套設施順利拆除完畢,為工程推進贏得了寶貴工期。
隨著主軋線拆除完工,卷取區域基礎施工迅速展開。走進項目現場,廠房內施工場地狹小,卷取基礎施工與行車吊裝存在立體交叉作業。其中,基坑邊緣距原有廠房柱基礎距離僅1.6米,卷取機設備基礎基坑深度深達12.5米,可謂“深坑狹縫”。此外,卷取基礎在原廠房內的土質條件為雜土卵石混合層,加之原設備運行情況復雜,使得常規邊坡支護難以奏效。
關關難過關關過。正是一次次實踐經驗,讓十九冶建設者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考慮到施工空間及設備的局限性,項目團隊經多輪研討,最終確定采用“坡頂放坡掛網噴砼+單排樁支護”措施,同時選用改進型短桅桿旋挖機。而在酒鋼,旋挖樁支護方式還是首次,業主難免對其可行性產生疑慮。項目團隊積極組織專家論證,施工前現場試樁,施工后檢測樁身,以施工專業性、科學性以及數據的合理性成功說服各方,順利完成基礎防護。為確保基礎施工安全,項目在施工區域設置警示燈、彩旗標志、專職安全人員監護,科學規劃行車運行路線,形成了全方位立體防護體系,實現“零事故”目標。
打磨精度 打鐵還需自身硬
當項目全力按下“加速鍵”,技術陣地始終是項目建設的生命線。
談到冶金建設經驗,項目團隊不可謂不精。項目經理劉劍曾參建酒鋼1號高爐改造大修項目,被業主授予“優秀項目經理”。項目總工孫煒曾參建榆鋼煉鐵工藝裝備優化改造項目,作為技術骨干參與全球首例高爐帶基礎整體自動化推移工作。全國冶金建設行業高級技術專家張軍,則坐鎮項目全程指揮。項目建設現場則成了最好的技術交流土壤。老師傅傳幫帶,新徒弟踏實學,施工、技術、質量每日例會“雷打不動”,點滴積累錘煉出隊伍的硬實力。
卷取基礎施工區域期間,預埋地腳螺栓多達一千兩百余顆,混凝土體積達六千余立方米,技術專家張軍現場指導地腳螺栓安裝方式,同時對現場基礎結構指揮分段澆筑,將現場轉變為“實景課堂”,帶領青年技術人員結合現場設備拆除、安裝、調試階段,逐一剖析難點、重點。從進度管控、平面布置到工序銜接,青年技術人員在實戰中迅速成長。
2025年5月18日,隨著第一鉤卷取機設備緩緩吊起并精準就位,設備安裝工作正式啟動。作為CSP熱軋線的重要設備之一,卷取機承擔著將軋制后的鋼材卷成鋼卷的關鍵任務。該項目卷取機設備吊裝重量大、精度要求高,其中新增的強力卷取機單臺總重量超301噸,其安裝精度要求誤差控制在0.05mm/m以內,堪稱毫米級“繡花功夫”。
由于現場場地狹小,設備管道布置密集,多點同時作業相互干擾大,項目團隊在施工過程需要實時定位調整卷取機底座、卷筒等核心部件。在原設備圖紙不齊、數據缺失的情況下,項目技術團隊勤跑現場,實地勘察,將手中的圖紙化為攻堅的“利器”。有著豐富安裝經驗的鮮鑫技能大師班組則發揮專業技能優勢,在技術團隊的協同下對卷取機底座、卷筒、助卷輥等核心部件進行實時定位與調整。設備找正、精度調整,確保了設備的精準就位,最終在30天內完成了全部主軋跨線上設備安裝工作,真正做到了“技術過硬,何懼挑戰”。
站在關城上遠眺,戍邊將士的鐵甲碰撞聲與絲綢之路上駝鈴的叮當清響仿佛在耳邊回蕩。恍惚間,古戍樓的狼煙與高爐噴薄的蒸汽似在天地間交織成同一幅畫卷。如今,在這里奮戰的項目建設者們,那些被風沙磨礪的面孔,何嘗不是另一種戍邊人?他們用鋼筋鐵骨續寫著“邊陲鎖鑰”的故事,讓千年雄關在新時代的春風里煥發新生。